一場無國界的年度線上教育盛宴
一次深入淺出的智慧碰撞與破壁分享
將當代教育格局推向新高度
10月17日-10月21日,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線上云端論壇如約而至!
眾多國內外教育大咖坐鎮直播間,聚焦當下公眾家庭的五大熱門話題:教育改革、科技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國際教育,發起深度交流對話,引領革新教育思潮。
第五屆IEIC線上云端論壇
第四場 | 精彩回顧
時間:10月20日
議題:家庭教育
探討:家庭教育,從與孩子一同成長開始
主持人: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國 家級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姚愛芳女士
重磅嘉賓:媒體人,教育專家李小萌女士;心理學家,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情商教育創始人張怡筠女士;親子教育專家,上海社科院猶太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Sara Imas女士;亞洲女排二傳手,前中國女排二傳手,上海女排隊長諸韻穎女士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國 家級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姚愛芳女士作為本場論壇主持人,攜手多位家庭教育專家,以“家庭教育,從與孩子一同成長開始”為話題,就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優良習慣培養、勞動教育等方面,探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創新,為孩子的成長賦能。
圖 | IEIC云端論壇 姚愛芳女士
讓我們在她的陪同下,重溫10月20日IEIC線上云端論壇【家庭教育】議題中的高能分享。
善意養育
如何給孩子真正友好的教育
媒體人、教育專家李小萌女士帶來《善意養育:如何給孩子真正友好的教育》的主題分享。
圖 | IEIC云端論壇 李小萌女士
養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把孩子養大,更多的是要我們所有人一起聯手打造一個對兒童友好的社會系統。
——李小萌女士 IEIC云端論壇分享
李小萌女士以一位10歲孩子媽媽的經驗和視角出發,從以下六點“解剖”善意養育的理念。
1、為什么要提出“兒童友好,善意養育的教育理念?”
有很多以愛為初衷的行為,釀成了教育困境。輕則孩子叛逆,重則親子關系破裂,甚至發展為無法挽回的悲劇。
家長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怎樣才能使我的孩子幸福?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要怎么做?不要讓愛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2、父母從控制孩子到跟孩子合作
父母和孩子不是統治或被統治的關系,要平等相待,把孩子當成“合作者”。用行動告訴他,有了麻煩家人可以共同承擔。
我們要做一個不嘮叨的“副駕駛”,將人生的“方向盤”交給孩子。
3、讓孩子先對自己友好
孩子需要意識到,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學會善待他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需對孩子做出正面評價,保護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對生活的熱愛。
4、做一個60分的媽媽就夠了
李小萌女士曾經在女兒不想去上學的時候,嘗試用各種方式勸解,但都不奏效。有一天她說:“寶貝,你每次說不想去上學的時候,媽媽心里都咯噔一下。我既希望你去上學,也希望你開開心心地去上學。”沒想到女兒明白了媽媽的情緒后,去上學就沒有那么難了。
60分的媽媽不是不用心,而是自我松綁。有效地溝通是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一味批評和指責。
5、構建孩子的人生意義網絡
一個孩子在考上北京大學后,因為沉迷游戲被退學了。他對父母說,你們不就是想讓我考上北大嗎?這個目標我實現了,這下你們滿意了吧!
這樣的孩子就是人生意義網絡的構建出了問題。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連接,構建意義之網,也是人生的安全之網。
6、帶著父母心做我們的工作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也是這個社會的孩子;別人的孩子也不只是別人的孩子,他們還是你的孩子未來的社會伙伴。
對兒童友好,就是為我們的未來種下善意的種子,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后疫情時代,家長如何呵護
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情商教育創始人張怡筠女士帶來《后疫情時代,家長如何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學習興趣》的主題分享。
圖 | IEIC云端論壇 張怡筠女士
你也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摘下口罩,但你可以建立秩序感和自我效能感。
——張怡筠女士 IEIC云端論壇分享
如何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受到疫情影響?怎么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張怡筠女士提出“三個原則”和“三個使用”。
三個原則
1、先自己,再孩子
我們因為對孩子有太多的愛,所以總是盯著孩子,想著孩子,從而挑剔他“為什么不好好學習”、“為什么天天打游戲”、“為什么不能跟我好好說話”。
很多父母會不知不覺把自己的焦慮和工作壓力掛在臉上,我們應該“先自己,再孩子”,因為孩子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大人的影響。
2、先心情,再學習
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是無法思考的。如果你逼著孩子去刷題,他反而無法專心,這是因為你沒有處理他的心情。
張怡筠女士分享了一個情商教育模型“REM”:關系、能力、難題。先強健親子關系,再提升我們的心理能力,培養孩子的情商,解決存在的問題。
3、說話慢一點,要求少一點,耐心多一點
當你慢慢說話,孩子的壓力也會小一點。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需要多一點耐心。比如疫情之前,你覺得他的數學可以考90分,疫情之后,要求可以先放低一點,讓他有緩沖的空間。
三個使用:“心”、“控”、“樂”
心:分享心情。先察覺自己的心情,感受情緒變化;其次養成分享心情的好習慣。這里有個游戲“一分到十分,心情給幾分”,適合在家庭里玩接龍。父母先說自己的分數(6分?8分?),輪到孩子后,如果他說“心情給5分”,就知道孩子大概的情緒狀態了。
控:找回掌控感。當一個人失去掌控感的時候,特別容易焦慮。我們可以跟孩子找一個固定時間,一起做有氧運動。你也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摘下口罩,但你可以建立秩序感和自我效能感。
樂:樂觀思維。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容易引發抑郁癥。張怡筠女士分享了一個實用的樂觀三部曲:“幸虧沒有更糟”、“我最喜歡的是……”、“我要利用這優勢”。
出國留學不但要考察學習能力,對情商力也是一個巨大挑戰。在這個變化諸多的后疫情時代,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力量,一起面對未來成長。
如何培養當代孩子勞動習慣
創造幸福生活
親子教育專家、上海社科院猶太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Sara Imas女士通過與主持人姚愛芳女士對話訪談的形式,帶來《如何培養當代孩子勞動習慣創造幸福生活》的主題分享。
圖 | IEIC云端論壇 Sara Imas女士
作為母親,一定要有兩顆心,一顆愛心,一顆狠心。
——Sara Imas女士 IEIC云端論壇分享
Sara Imas女士作為猶太親子教育和財富傳承概念創始人,用自己的智慧培養了三個優異的兒女,并自創“特別狠心特別愛”教育法。關于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她分享了幾個言傳身教的動人故事。
1、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Sara Imas女士認為,如果把所有時間都“讓”給學習,是在浪費孩子的人生。
她會鼓勵三歲的孫女進廚房幫忙,或者讓她在旁邊觀摩學習。早在以色列的時候,當她說“媽媽頭疼”,子女們會下廚嘗試給她煮面,孩子對媽媽是有同理心和憐憫心的。
陶行知先生曾說:“人生兩件寶,雙手和大腦,一切靠勞動,生活才美好。”想擁有生存能力,先要培養勞動習慣。
2、“舉手之勞”的意義
幾天前,Sara Imas帶著孫子出門,剛好一個工人在手腳架上工作的時候,工具掉到了地上。她先問孩子:“你可以幫助叔叔撿起來嗎?”隨后問工人:“孩子愿意幫您撿起來,請問您需要嗎?”
任何幫助,先需征求對方的意見。當孩子幫助到對方后,是非常開心的,孩子在擁有社會責任感的同時,會衍生一種成就感。這不僅僅是撿一個工具那么簡單。
3、表達對社會的愛
Sara Imas曾帶著孩子們在炎熱的天氣里給小區的樹木澆水,在寒冷的天氣里給小區的樹木“穿衣服”。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小朋友曾圍著一顆小樹轉了好幾圈說:“你要感謝我,我給你穿棉衣啦!”
這個社會是大家的,我們要用行為和行動表達對社會的愛。孩子眼里有活,未來可以在社會上擁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4、何為勞動教養?
Sara Imas女士的鄰居是一位前蘇聯的戰斗英雄,每次她的鄰居從菜場買東西回來,孩子都會停止游戲,前去幫忙,表示對長者的尊敬。
勞動不僅僅局限在家里,舍得讓孩子為沒有任何利益的事情付出,是人格的提升。我們要狠得下心讓孩子去為別人做事,不單單為自己做事,讓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勞動者。
體育教育賦能青少年
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
亞洲女排二傳手、前中國女排二傳手、上海女排隊長諸韻穎女士帶來《體育教育賦能青少年》的主題分享。
圖 | IEIC云端論壇 諸韻穎女士
贏在“起跑線”的概念不是讓孩子小時候就奪得冠 軍,贏得勝利,而是讓孩子的體能、心理、思想通過體育變得更加強大。
——諸韻穎女士 IEIC云端論壇分享
作為一名體育人,諸韻穎女士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體育賦能,給青少年注入更強大的能量,讓他們成為未來的國之脊梁?
體育對青少年有哪些重要性?
諸韻穎女士認為,體育是世間特別美好的教育——體育是運動、是心理、是藝術、更是哲學;體育是挫折、是實戰、是突破、更是成就;體育是心靈的調節器;體育賦予青少年正能量、存在感和價值認同感。
郎平教練的一句話,既詮釋了女排精神,也可視為對體育精神的注解:
“排球精神不是贏得冠 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孩子如何真正贏在“起跑線”?體育和藝術至關重要。
近幾年,在國家的倡導下,體育課程不斷優化,青少年的體質得以進步與發展。英美等發達國家中,體育優異的孩子,會被夢校青睞并獲得體育類獎學金。體育可以助力孩子未來發展,使其成為精英國際化人才和向陽而行的青少年。
孩子可以參與什么運動?我們不要過早地定向,也不要用自己的喜好影響孩子。
建議孩子在10歲之前,做不同的嘗試和挑戰。諸韻穎女士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體驗了6項運動,包括橄欖球、足球、籃球、棒球、排球、羽毛球,從七年級開始打網球。直到10年級才慢慢定向(一項個人運動,一項集體運動)。
贏在“起跑線”的概念不是讓孩子小時候就奪得冠 軍,贏得勝利,而是讓孩子的體能、心理、思想通過體育變得更加強大。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重視孩子的天性開發,培養創造性和感知力。
諸韻穎女士用一篇自創的勵志詩篇結束了今日分享:
青蔥歲月無畏艱險,陽奇陰偶礪煉蛻變。
天地日月星辰可見,排球精神歷久彌堅。
在今晚的論壇中,李小萌女士、張怡筠女士、Sara Imas女士、諸韻穎女士帶來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家庭教育創新理念。
10月17-21日,每天19:00
IEIC線上云端論壇持續火熱直播
眾多教育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坐鎮
為您切實解決教育疑難
IEIC線下大會預約通道
大會時間:10月22日 08:30-18:00
大會地址: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3F(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
大會報名:點擊預約IEIC,了解更多大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