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已經發布,落實新課標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傾情投入和主動變革,更需要來自于學校、區域、社會等各個層級上共同的制度支持和相互信賴的良好氛圍。
——摘自第五屆IEIC尹后慶先生分享
圖 | 尹后慶先生IEIC現場分享
國家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正式頒布,標志著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同時學校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
新課程“新”在什么地方?學校又該如何正確實行呢?對于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先生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新課程背景下學校的新使命》的分享,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的教學
“新”在哪里?
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發布,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我們都知道國際上的課程改革,當然也包括中國的課程改革,從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到從學校及其課堂,中間其實有很大的落差。
假如我們的學校、老師,不能夠全面地理解課程方案和標準,我們的課堂完全有可能還是原來的樣子。那么再好的課程標準、方案,也只是文本層面的課程,而不是落實在教室里、學生真正獲得的課程。
那么,新頒布的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就我看來,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對于教學而言的“新”,主要是體現在四個方向:
1.堅持素養導向。
義務教育的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是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線展開的,它描繪每一個學習領域的育人方向。提出核心素養作為我們的育人方向,根本上是要解決我們的“為什么教、為誰教”兩個問題,因此,需要我們深刻理解課程育人的價值,并且在行動中真正落實育人為本。
當然,相比高中,義務教育新課程提出的素養,會更加體現一種基礎性。所謂基礎性是指這個階段孩子成長和發展所必須的素養,這對所有的孩子都同樣重要。
這一階段的素養的基礎性,體現為每個學科最基礎的思想方法和關鍵能力。比如說孩子在學習中間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專注度、持久性等等,這些特質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也是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的基礎。
當然,義務教育新課程也強調未來性。這主要是強調素養是當下兒童在學校教育中,形成一種可持續、可遷移性、綜合性的品質。這種持續生長、能夠解決關鍵復雜問題的能力,是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
義務教育的新課程還體現了綜合性。因為核心素養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升級,它具有整合個體的各種能力、個性特征、價值觀念或動機意志等的特征。
2.強化學科實踐。
學科實踐,也就是運用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做法,學科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知行結合的學習方式。
學科實踐既注重學科性,也注重實踐性,因此強調學科實踐并不是拋棄“知識”,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基礎。
學科實踐已經成為各學科課程實施和教學活動的關鍵詞,各個課標在教學建議和教學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實踐活動的要求。如要求觀察、考察、實驗、調研、操作、設計、策劃、制作、觀賞、閱讀、創作、創造等。落實課標就是要把這些實踐性活動真正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
之所以要大力推動學科實踐,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沒有行動、創造、體驗、感悟,只有記憶、背誦、理解、思維,根本無法形成核心素養。
3.推進綜合學習。
素養目標要求學生進行綜合學習。因為素養是在真實問題解決中形成與表現的,所以素養本身是綜合性的,是不同領域、單元知識的綜合,也是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等不同類型目標的綜合。
有效的綜合學習是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是透過現象之后的創造性聯系。
綜合學習不是發生在課程和學科的邊緣,也不只是學科的拓展活動。綜合學習是在問題情境中對不同學科知識的創造性綜合。
圖 | 尹后慶先生IEIC現場分享
4.落實因材施教。
課程方案倡導“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加強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新課程的因材施教突出地體現在學業質量標準中的“學習進階”上,它描述了學生在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能力上的不同發展水平。
義務教育新課程
對學校現有教學有哪些挑戰?
新課程方案和標準,對廣大基礎教育學校來講的確是一個挑戰。學校要通過教學去落實新課程方案、標準,因此教學模式必須改變。
第 一個挑戰,是如何基于課程標準將知識技能目標升級為素養目標?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學校教學的新挑戰在于,如何基于課程標準理解學科整體育人的觀念和本學科的大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整合知識、技能的具體內容形成進階性的目標系統。也就是從學科總體的育人目標到學科大觀念、大概念,再到學年、學期、單元、課時,層層解析、轉化,進而真正落地的目標系統。
學校教學的挑戰在于如何用“分類、提煉”的思維從課程標準中提煉出可以遷移的概念,對課程標準中所描述的價值觀、思維和知識能力進行整體認知,將知識點整合到不同層級的概念視角下。
在這里需要用“宏觀和微觀結合”的思維方式。宏觀思維立足于真實世界不同情境中可以持續遷移的大概念,微觀思維向下發展到單元、課堂的具體學習目標,兩者之間要結合起來。
第二個挑戰,如何將講授為主的教學走向知行結合的學科實踐,將單科單課教學轉化逐步綜合的學習設計?
今天,對學校來講,如何在不降低學科學業質量的前提下,將新的素養目標落地,形成以素養為導向的綜合學科質量觀,切實改變課堂的學習樣態,將習慣的講授式教學轉化為教師在學科實踐和綜合學習設計上的自覺行動,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三個挑戰,是在目前的班額的背景下,如何讓不同的學生在新的學習樣態中獲得多維度的成長?
在今天的課堂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在更開放的課堂中獲得在學科能力、態度價值觀等多個維度上的成長?
第 一,學校的班級規模不能太大。但是這個問題恐怕一時半載可能也難以改變,能控制在40人左右已經不錯了。控制學額才能夠盡可能地讓學生獲得較過去更多一些的整體關照和個性化的交流時間。
第二,要讓學生進行綜合學習,這先需要教師本身的視野拓寬或具有綜合性的經歷。
第三,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科實踐和綜合學習中獲得有效的指導,需要尋求各類專業人員的支持。光靠現有學校的老師也是不夠的。
探索素養目標下面的教學新樣態
學校應該有什么作為呢?
目前來看,很多學校已經開始積極行動,也都研究并且著手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第 一,改變“簡單外加花式”的課程變革,而是將教學改革直接進入核心課程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特色不應該僅僅靠少數學生和教師在少數特色校本課程上的亮點打造,而是應該讓國家課程的高質量、創造性的實施成為學校最重要的底色。
第二,改變排浪式推動變革的方式,而是持續增強教師對學科(跨學科)實踐和學科(跨學科)理解,進而使其改變教學行為
義務教育新課標的實施,并不僅僅依靠外部強制要求或者聽專家幾個報告就可以應對的,而是要真正有效地去回應對教師的學科理解、探究、實踐能力提出挑戰。
學校要支持教師的學科理解和增加教師運用學科思維解決真實世界中復雜問題的經歷。
為了培養有素養的學生,我們先要讓教師經歷素養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科教師通過拓寬視野看到跨學科學習的統整意義。既要認識世界可以分化為不同的學科世界,也要感受因為學科整合世界顯得精彩紛呈,感受學科育人的獨特性與學科統整中的完整性。
總之我們要讓學生產生學科事件、綜合學習,就要先讓老師們經歷學科實踐、跨學科實踐,開展跨學科的對話,改變開會做報告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促進教師與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實踐者的對話,開展“工作坊”式的研修,讓教師看到和經歷學科實踐的可能性,讓教師也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和成長。
將課堂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起來,學校要營造共同研究—協同改進的氛圍:確立共同愿景—理解學生學情和需求—共同備課學習設計(研究科學要求和學生需求)—課堂變革實踐與改進(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路徑是最為高效的。
教師的學科理解需要通過學科閱讀、專業領域的對話來展開,從零散的知識理解不斷增長到對這個學科的結構性知識系統的把握,形成更加富有生命色彩和真實生活價值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才能被“活用”到教師對學生的任務設計中。
第三,改變單純教學方法的變革模式,而是將教學變革看作系統性的學校變革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少在上海,就有非常多的學校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改革和改進,對推動當時教育質量的提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光是方法的改進是不夠的。
我們要看到在當前素養導向下各種教學樣態改變,同方法的具體改變是有區別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各種教學法的變革側重在教學的具體做法、流程等方面,一般都在單節課內發生,很少涉及單元以上的教育目標、內容。
我們還要看到,傳統教學法的變革可以發生在課堂內部,可以是教師單個能夠完成的,只要教師愿意,就可以嘗試改變流程、改變預習方法與步驟。
今天素養導向的教學變革更多是需要學校,甚至在制度層面上進行系統地思考。對素養的理解、對素養和單元目標之間的解讀,需要至少整個教研組、整個團隊都能形成共識,這往往涉及到不同學科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因此在教研方法和教研機制上,需要學校做出調整。有的學習還涉及到學校外部,需要社區、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的支持等,涉及到廣泛的部門。
這些靠我們老師在單個課堂里是做不到的,需要系統變革,要采取新的策略并且營造出共同研究的氛圍。
新課標到來之際,我們教學變革不僅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傾情投入與主動變革,更加需要來自學校、區域和社會各個層級上的具有制度性的支持和相互信賴的良好氛圍。這個變革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經過長期的、專業性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喊一個口號、開一個會議就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