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搜索中,周斌教授有很多頭銜和履歷: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教授、中國書法文化國際傳播研究所所長等。其中,較的身份是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書法老師。周教授很謙虛地說:“我本身并不,只是因為潘基文非常,才讓我變得‘’,如此而已”。
“周斌書院”(由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書寫并贈予他的中國書法老師周斌教授)
將較難走出國門的藝術推向世界
周教授以兩張書法字帖“草書”和“楷書”作為開題,用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對比他在各個國家的不同學校授課演講的經歷,周教授準確定位了中國體制內教育下的孩子、在中國國際學校學習的孩子和外國孩子在行為模式、心理活動和個人愛好上的不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雖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中國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即為漢字藝術,但外國人不識漢字,怎么學習漢字的藝術呢?那中國漢字藝術又怎樣才能走向世界呢?周教授在此也給在場的老師們上了一課,不同的問題和解答方式對學生來說會有不同影響,所以老師們也需要不斷學習、吸取經驗、開動腦筋,完善自己的表述能力后,就會自然而然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同周教授所說:“書法不僅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更是用美麗的線條表達美好情緒的藝術。”這樣具有世界性的解釋,讓我國的瑰寶成功走向了世界。
努力找到學習的動力
學習是枯燥的,只有找尋到自己的動力源泉,才會自發努力為較終擁有美好的結果而奮斗。周教授給在座的同學們例舉了他在美國教課時的兩個生動例子。在看到視頻中完成書法創作后外國學生滿足的神情后,我們的同學都如感同身受般開心起來。周教授也幽默調侃,學生們神采奕奕的表現,或許就這一次,卻也是因為他的講課非常精彩。引得聆聽講座的同學和老師們熱烈鼓掌!
教學相長,授課同時也在學習
周教授在講座過程中不單單在授予我們知識,他本人也在通過熱切頻繁的互動,從觀眾中不斷吸收新鮮事物和訊息。周教授說這是他的習慣。教學相長,只有時刻保持自己的海綿特質,源源不絕接納每個時代的時尚特點才能與時俱進,使自己的課堂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聯合國,永不過時且永遠受歡迎。
90分鐘的講座時間太短,我們無法知道周教授在為書法藝術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所作貢獻背后付出的努力有多少,我們只能向周教授慢慢靠近,學習他為人處事的睿智,學習他對待藝術的執著,學習他對待自己熱愛事業的堅持。老師們更該從周教授的經驗之談中學習課程創新,從孩子們的世界出發,創新課程,讓孩子們從此愛上學習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