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新學說主辦、凱文教育集團協辦的戲劇教育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舉辦。五位來自國際學校及雙語學校的戲劇老師,和與會人員分享了開展戲劇課程的經驗。上海赫德雙語學校中學部的戲劇教師徐薇作為演講嘉賓之一,介紹了戲劇課程在赫德中學的創新實踐,原來,在赫德中學,戲劇課程不僅僅等同于一門教孩子排演劇目的學科,更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學習手段,一種展現學習成果的輸出方式。在上海赫德學戲劇,可以很多元,也可以很精彩!
在由新學說主辦、凱文教育集團協辦的戲劇教育研討會上,來自上海赫德雙語學校中學部的徐薇老師突然搖身一變,給參會人員“上起了課”。徐老師提出的要求是,以“I feel XX when I XX”的句式為基礎,結合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完成英文造句練習。
于是,在座的老師們紛紛開動腦筋,積極發言,這種利用戲劇技巧學習英文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徐薇老師在演講中一個較主要的命題——
戲劇,并不僅僅等同于一般所理解的“排戲+演出”,它本身是一種充滿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學習方式,可以和其他學科的教學相融合,成為促進各學科知識學習的有效手段!
為了闡述這個觀點,徐老師又舉出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幾個例子,比如在學習“sentimental(多愁善感的)”這個單詞時,僅通過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或記住這個單詞,即便學會了,往往也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但如果老師將戲劇的手段引入——設計一段英文對話,來表現一個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質,在編排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將單詞的含義與語境牢記于心。這是一種“內化再外化”的過程,讓學習充滿樂趣。
徐薇老師本身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及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教育學研究生,擁有扎實的戲劇專業背景,但她卻在會上大膽提出:
戲劇方面的專業背景,并不是成為戲劇教師的必要條件,當我們把戲劇理解為一種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的教學手段,任何學科的老師,都可以是戲劇老師。
在上海赫德,我們如何學戲劇?
在上海赫德,戲劇課程是如何開展的呢?
事實上,戲劇在上海赫德本身就是一門雙語課程,在徐老師的課堂上,有時會使用英文進行教學,有時則會使用中文,雙語的輸入與輸出將伴隨著整個學習過程。
隨后,徐老師從常規的即興戲劇練習、PBL項目制學習、舞臺作品演出這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上海赫德戲劇課程的創新設計。
首先,在研討會上所分享的英文單詞與句型的學習方式,都是戲劇與英文相結合后的教學案例。在徐老師看來,即興的戲劇練習能夠讓孩子們將在語文、英文、數學乃至歷史人文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戲劇,提供了運用所學知識的輸出途徑,也在融合的過程中,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理解。
而當戲劇與語文教學相融合之時,我們既能看到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根據《范愛農》的文本演出一幕戲劇,讓他們通過自導自演的親身經歷,體悟行文線索的變化與人物描摹的關鍵;也能看到在戲劇課堂上,孩子們以所學文本為基礎,做進一步的創編。
比如,學過了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么假如你是小魯迅、小閏土,你們又能在百草園里做什么呢?孩子們從這個問題出發,就可以上演一幕又一幕妙趣橫生的原創戲劇。
“戲劇學習是十分有趣而富有娛樂性的。” 徐老師說,“同時,它也是開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一把鑰匙。”
在常規課堂的即興戲劇練習之外,戲劇還在赫德中學的項目制學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赫德中學在第一學期末,開展了一場以關愛老人為主題的項目制學習——“守護記憶”,孩子們自行結組,分別以為老人設計游戲、向老人學習烹飪、用詩歌與表演展現老人人生故事等方式,守護老一輩的生命記憶。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就會在采訪老人后創作雙語詩歌,再用飽含深情的方式在舞臺上演繹出來,戲劇既是用以展示孩子們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也為整個項目制學習賦予了藝術的美感。
做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戲劇
當然,強調戲劇的跨學科融合性與對其他學科學習的促進作用,并不意味著它將失去排演舞臺作品的本色。在上海赫德,我們同時也尊重戲劇學科的相對獨立性,并計劃用精彩紛呈的原創戲劇,回溯我們的民族身份與文化根底,向祖國致敬。
徐老師提到,對于雙語學校或國際學校的孩子們來說,學習、排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很重要,但這并不是戲劇表演的方式。在戲劇作品的創編與演出方面,徐老師非常看重原創性,也看重在劇作中體現中國的文化與特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是徐老師一直以來的目標,也是她計劃在赫德中學戲劇教學中加以落實的關鍵。
2004年,央視導演胡勁草曾執導過一部5集系列紀錄片《幼童》,在片中,一段鮮為人知卻值得銘記的歷史被生動地記錄——
有這樣一群平均年齡只有12歲左右的孩子,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揮別世代生存的中華大地,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開啟一段長達15年的留學生活。
這群身穿錦緞、留著長辮子的晚清男孩,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們獨自在異國他鄉求知識、學本領,清政府也希望他們在學成之后報效祖國,用自己的才識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國家命運。
曾在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念書的他們,的確不負眾望,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還在各自就讀的學校內取得了拔尖的成績。后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還成為我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甚至為祖國的富強獨立奉獻了青春與生命。
徐老師說,這段歷史是非常打動她的,也相信能夠打動赫德中學的孩子們——一群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零零后”。和當年的“留美幼童”一樣,他們也是一群注定走向更大世界舞臺、擁有雙語背景的孩子,當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學習人文、銘記歷史,并在戲劇中與那個年代的雙語學子相遇,一定能收獲別樣的反思。
作為80后的戲劇教師,徐老師邀請了優秀的90后編劇對這段歷史進行雙語劇本的創編,此后,赫德中學的孩子們也會參與到劇本翻譯與排練過程中,完成一場集合歷史、人文、中文、英文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習,較終以雙語戲劇的形式呈現。在整個過程中,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依舊是模糊的,會共同為實現較后的成果展示目標而服務。
“在上海赫德,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做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戲劇,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徐老師認真地說,她表示,這樣一場由80后教師發起、90后編劇改編、00后演員參演的原創戲劇,將不僅僅局限于教學的意義與課程學習的目的,更是一份獻給祖國的禮物,而在其中,每個全情投入的孩子必將收獲與眾不同的成長與進步。
今年六月,赫德中學的原創雙語戲劇《留美幼童》將作為期末劇在學校劇場上演,敬請各位家長與同學關注。而在未來這場戲劇表演中,赫德師生又將帶給我們多少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